top of page

fukushima x At Light x Cheng Pou

已更新:2020年4月25日

轉自正報,2018/05/07,第四版

http://www.chengpou.com.mo/cp-page/dailynews/?d=116776


拍攝福島 隱喻人類共同悲劇

── 專訪香港資深攝影師黃勤帶


日本311大地震,同時引發福島核洩漏事故,香港資深攝影師黃勤帶因體內的「基因」驅使,於事件發生後翌年前往福島拍攝寶麗來即影即有照片,透過其顯影和顏色的不穩定性,隱喻那種控制不到的狀態。他說:「沒有定性這些相片是福島事件,它只是個代名詞,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悲劇」 黃勤帶為一名香港資深攝影師,曾於日本修讀攝影課程。過去曾紀錄了89民運的《1989廣場的日子》、見證港澳兩地30年的《皇后旅館》和拍攝藏民流散情況的《 Vajrayāna 》。過往一貫採用黑白紀實風格,而這次則為他首次出版的個人彩色印刷品。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一日,日本東北大地震,當時黄勤帶與太太剛好旅居秋田。他指出,由於兩人從事新聞行業,在「基因」驅使下,兩人便決定前往災區作紀錄,並於翌年前往福島幅射污染地域進行拍攝。他續指,東北地方部份城市更遭受毀滅性破壞,催毀了很多房屋,而對福島的影響,相比之下沒那麼嚴重,但其影響卻是無形的,肉眼未能看見。他講述,福島本來是一個物產豐富之地,現在仍有人聽到「出產自福島」產品而聞之色變,對當地農業打擊很大,對人的心理創傷更為漫長。 「那時正值櫻花盛開時節,花的美態依然,但其實已經受到核幅射污染。」黃說。是次所拍攝的相片非新聞攝影,沒有走近禁區拍攝,而是拍攝當地居民災後的日常生活,如農夫修田耕種,以及村民的節慶及習俗。他認為,很諷刺的是上天給予福島豐富自然資源,卻因為人為的錯誤,把環境破壞了,現在他們又持續向上天祈求上天眷顧,面對這些畫面,又見一份無奈與悲涼。 他以往較常用拍攝黑白照,來到福島拍攝,郤選擇用寶麗來即影即有照片。寶麗來相紙當時已經停產,他以Impossible生產的第一代相紙取代,由於相紙的兼容技術尚未成熟,因其顯影和顏色的不穩定性,以表達那肉眼看不見的災害,隱喻那種控制不到的狀態。相片放久了,這些相片也漸漸褪色,相片進一步異化的效果,認為更能突出主題,表達當時環境的氣氛。

照片的不穩定性隱喻控制不到狀態 問及福島與澳門在地理上距離甚遠,人們如何把兩個地方產生關聯?黃勤帶又指:「其實並不遠,事件係咪同自己無關?」他續說,在拍攝到製作攝影冊的過程中,並沒有定性這些相片只是福島事件,它只是個代名詞,一個城市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能量,發生這事故,彷彿都與我們有關,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悲劇。 另,他提及這是他首次來澳參與展覽,認為這座建築物很美,很有味道,澳門要著力保留舊建築物,因港澳也是急速發展的城市,同樣需要大量能量,建議當局需引以為鑑,重視保育工作。


進駐『At Light』 弘藝峰冀每個人有光明的路 然後成為光


弘藝峰創作社於五年前成立,一直沒有一個固定會址舉辦活動,日前該會正式進駐“At Light”──為一設計公司屬下的地方。有了一個新的空間,彷彿有了個新的開始。該會會長及策展人何仲儀及策展人施援程均表示,因為緣份找到這個地方,遇上一班志同道合的人,冀望透過這個地方,引導每個人感受到光,走向光明的路,然後成為光,影響身邊的人。 弘藝峰創作(下稱:弘藝峰)社於二零一三年成立,為一間非牟利機構,旨於推動澳門不同範疇的文化藝術創作在澳門長遠發展,從而組織多項相關活動。另外希望聚集各藝術範疇之人士,並協助該會發展。同時與各地區及國家的藝術組織作不定期的交流與合作。 “At Light”位於卑第圍政府總部後面的黃色建築物,弘藝峰正式進駐“At Light”當日,氣溫稍涼,卻是陽光普照。身處屋內,午後的陽光從百葉窗射進來,照得人暖洋洋。何仲儀及施援程大談與這座建築物的緣份,她們表示本來沒想過有一個穩定的地方,只是和朋友的一次閒談中提及,便速成了這件事,“At Light”義務給予弘藝峰,我們像是一拍即合,在短時間內造就了進駐事宜。 何仲儀說道,最近兩年才搬入下環區居住,有時路經這座黃色建築物,心想:「如果有天可以在這裡工作便好了」,最終竟成了事實,所以說一座建築物對人們有多重要,帶給人悠然神往。她談到,這是“At Light”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,遇上一班志同道合的人,無條件給予我們舉辦活動。

只做好當下 進駐日當天舉行 了《fukushima》黃勤帶攝影展開幕式,何仲儀及施援程提及,這是策劃展覽工作中,最為輕鬆的一次。儘管幸而這地方得到別人的贊助,而營運經費還需要自資的,但她們毫不感到壓力。「壓力是別人給你的,我們無需抱著別人的投射過活。」她們解釋道,社會總是教導人恐懼,製造很多不安的既定程式,怕沒錢,然後生成很多壓力、很多枷鎖,亦難以令人紓解。有時會思考社會約定俗成的想法,是否為真實?人們可否有其他選擇?所以,沒想過有營運經費壓力這回事,只做好當下,相信心想自然事成,做好現在要做的事情。

談及未來發展路向,她們稱沒有框架限制自己,現在只是個起步,任何可能性的活動,我們都可以接受。她們又提到,現在長期進駐這個空間,彷彿是生活的一部份,沒有「返工放工」的概念,生活本應如此,做著自己感到愉快的事,連發夢也會夢自己也做喜歡的事。 何仲儀及施援程續指,藝術是一個表達方式,一條橋樑,冀望透過舉辦各藝術活動,引導每個人感受到光與希望,走向光明的路,然後成為光,影響身邊的人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