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內港社區小誌2019 --閱讀下環

Inner Harbour Zine 2019

展覽介紹

「內港社區小誌」是一個社區藝術計劃,希望透過深入了解、親手創作,製成一系列富有個性的小誌(Zine),記錄內港的大小故事。2019年,計劃聚焦下環區,換一個視角,齊來感受下環區的濃厚味道,同時展現下環的社區魅力。由4月份開始一系列的小誌工作坊和下環導賞團,9-11月,一眾創作人展出了特別為下環創作的小誌作品,此外,我們更以這些小誌作品為基礎,準備了多個延伸活動,包括舉辦工作坊邀請街坊一齊「整書仔」;組織社區導賞團,漫步熟悉的街巷;更會舉行街坊常識問答比賽,考考各位對下環的了解,齊齊多角度「閱讀下環」。

策展人的話

很高興今年再次獲選文化局的社區藝術資助計劃,經過上一年的經驗,覺得內港區及小誌的形式可以延伸下去,但因為內港的範圍實在太大,想更集中的去關注,而我第一時間想到是內港的下環區。因為上年我們與下環浸信會社會服務中心合作了多個小誌項目,並建立了友好的關係,也因為我住在內港的下環區,對這個區有著比較深的感情及熟悉,所以選擇了下環。

今年在題目上依然用「內港社區小誌」並加上2019年份作區分,另外還多了一個副題是「閱讀下環」。我們以創作小誌為基礎,也延伸出小誌以外的藝術創作,例如在四及五月份由下環浸信會社會服務中心的協助下,連結海星中學「朋友號」義工組及長者們,舉辦了由插畫師郝元春主持的小誌工作坊外,還將其中一個故事轉化成牆畫,畫在下環浸信會的大堂一角以作閱讀區,在畫牆的過程中除了海星學生的參與外,也吸引了一些來到中心的小朋友在好奇之下從中參加了畫畫。回想起上一年初到下環浸信會作一些搜集,婆婆們都不願意上鏡,也不明白我們在做什麼,現在就是一入到中心,大家都像很熟悉,有時也會在街上遇見。今年我們大部份活動都在下環浸信會舉辦,她本身已經是連結該區的中心點,於九及十月間我們舉辦兩個星期的活動,在星期日不對外開放之下也讓我們辦小誌工作坊,而同時發現中心打開大門自然會有人入來,它位於下環街的熱鬧之處,周邊都是商舖,以開放的態度吸引公眾來到,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社區的地點及呈現的形式,對於它的重要性。

另一個小誌作品《下環情黑白攝影集》的延伸《攝影.光復圍》作品展,參與小誌的攝影師李昊樂,以拍攝澳門的街頭巷尾為主,他拍了下環的一些有特色老店及百年建築群光復圍,想到作品可以在拍攝地展出會很有趣,也因為光復圍在今年初居民已陸續遷出,特別想在這個地方作展覽,有幸得到進駐光復圍的城區發展促進會支持,能把作品放到樓房牆身,讓更多人得知以前圍內居民日常生活點滴。

今年以小誌作為與社區的橋樑,從學生與長者的配搭由故事開始構思到創作作品,或邀請創作人獨立完成,或以人物印章速成完成,從淺到深到人人皆可做小誌的模式,去誘導有興趣的居民參與。我們希望藉著藝術,令到更多人關注內港這一個被忽略,仍保留舊澳門風貌特色的區,也希望更多人以共賞的角度欣賞藝術。

施援程

「內港社區小誌」計劃開展到第二年,地理上我們由內港沿線,轉為更聚焦下環;創作與連結上,由2018年我們先發掘社區的各種話題及特質,為創作人提供素材,到今年,我們將主導權交到創作人手上,由他們親身去體驗、感受、認識社區,我們再因應其製作成品,從Zine再出發去做延伸,加強連結。今年與去年在方向、方式上都有很大的轉變,由始至終懷着既緊張又期待的心情,看看計劃的實踐過程會將我們帶到哪裡去~

從去年的經驗當中,我們好像稍稍認識了社區藝術,卻仍然不斷在實踐中摸索與學習,期望發展出更適合這個社區、更具生命力的活動模式。一直糾結於「藝術對向」與「社區對向」、對外(公眾)與對內(區內居民)、讓外人對社區加深認識還是專注於在地人的社區營造。另一方面,在藝術與社區關係之間,努力嘗試兩邊都兼顧。於是,兩個方向之間的度的拿握,就顯得尤為重要。從上年開放性小誌工作坊的經驗,就會發現參與的都是感興趣且手巧的朋友,而且主要為手作人或年青人,從外面來想了解內港的朋友很多,區內的居民卻不容易投入,Zine 對他們來說相當陌生。手工書的做法豐儉由人,不一定要花巧,簡單勞作都可以參與,這也是選擇以Zine走進社區的初衷。然而,人們對美感的追求很純粹,不論年齡,做出來的成品太簡陋、或是過程中的挫折,都容易讓人打退堂鼓。很多公公婆婆一聽到要自己做、要做手工,馬上「耍手擰頭」,說自己老花、手腳不靈活,做不來。內港是人口老化相當顯著的社區,如何讓公公婆婆參與進來,又能使他們從做Zine當中找到樂趣且有成功感,方式必須是簡單、直接、美觀,而且帶有社區連結,容易喚起個人記憶或產生感情投射。強大的伙伴們想到了「印章」這個好方法!藉著一個個下環街印象的插圖,參與者拼湊出日常生活的畫面、車水馬龍的下環,然後開始說起下環街的種種... 區內學生與一眾公公婆婆合力做Zine,過程中觸發著以自己居住區域為題的隔代對話,亦「印」製了很多在地視角的小誌。

無心插柳,「內港社區小誌2019」帶給我們的另一個喜出望外,是我們透過參與計劃創作人的作品,搭建了光復圍的時光隧道,更邀請到街坊們回來聚首,在這個獨特的小社區人去樓空之後、被再度發展改造之前,回味往日那親切真摯的鄰里情懷。

下環街社會服務綜合大樓、媽閣交通樞紐、社區旅遊的推廣、內港貨櫃碼頭的興衰去留,種種可預見與無法估計的未來發展,為下環區帶來被動的不確定性,甚至連區內居民都只能隨遇而安。翻閱着一眾創作人的作品,區內人事物輕輕在心中烙印,似是有某種力量在鼓舞着我,放手去擁抱下環的一切變遷吧~

陳詩琪

內港社區小誌2019 -「閱讀下環」小誌作品展

 

上一年公開招募創作人以收集小誌,今年以邀請形式參與,八位創作人中,有上一年的參加者、也有居住在下環區的,以個人經歷、觀察或社區互動的方式,去完成他們的小誌。此外,四至五月期間得到下環浸信會社會服務中心的協助,連結海星中學「朋友義號」義工組及長者們,一起創作了六本小誌,這些具有下環情感、獨一無二的手作書,也一併展出。

9月28日~10月12日(下環浸信會)

星期一至六 12:00-19:00/星期日 15:00-18:00

10月15日~11月30日(下環圖書館)

星期一14:00-24:00/星期二至日 8:00-24:00

 

小誌創作人:

郝元春   

李昊樂   

鄭志偉   

吳文政   

洪家樂   

杜凱慧

洋小漫   

李卓媚   

海星中學「朋友義號」義工組

下環浸信會社會服務中心之長者

主辦:弘藝峰創作社
贊助:文化局

合作:下環浸信會社會服務中心    城區發展促進會



aelart.com
facebook.com/AELartMO
instagram.com/aelartmo

攝影.光復圍    李昊樂

​2005年攝影工作室進駐下環區的攝影師李昊樂,他以黑白菲林拍攝澳門,特別愛拍具有澳門特色的橫街窄巷。這次邀請他來擔任小誌創作人,同時延伸一個戶外攝影展。光復圍是有過百年歷史的生活建築群,李昊樂在居民搬遷前拍了一系列他們的生活相片,這次有幸與城區發展促進會合作,使得相片能在這個獨特的建築群展出,凝視這些照片,像沒有時空的界限,像舊物與人仍停留在這裡一樣。

9月28日~10月30日(光復圍)

24小時戶外展出

開幕及講座相片 |Opening and talk photos :
https://www.aelart.com/post/zine2019-8
​媒體報導 |News report:

澳廣視,澳門人。澳門事,第2106集 內港社區小誌之閱讀下環,2019-10-10

https://www.tdm.com.mo/c_video/play_video.php?id=45953

澳門日報,2019/10/10,D03版,《澳門人》談內港小誌計劃

http://www.macaodaily.com/html/2019-10/10/content_1387290.htm

 

澳門會展經濟報,「內港社區小誌 – 閱讀下環」多項活動慶作品展開幕,2019/9/30

http://www.macaucee.com.mo/content.asp?id=65129&fbclid=IwAR382QwNfCaeKD0HN82SytNBIMiM7OgmcoYfGVyJVZ0tOJW7yOhgki_CkJI

bottom of page